
从云端到终端:云渲染全链路实现的四大关键技术
2025-06-25
当前,水利水电、发电电网、石油石化等能源行业的数字孪生应用正在迎来新的高峰,而“渲染”,是各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从“建模”到“显示”的最后关键环节。大型能源水利数字孪生场景、大屏/Pad/VR设备等多样的应用设备需求,均需要更低延时、高精度、高协同性的渲染服务。
在“算力强国”、“国家云“等相关政策的清晰指引下,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,鼓励以云服务方式整合算力资源,充分发挥云计算资源弹性调度优势。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新型渲染方式,服务大规模、高复杂度,高仿真度应用需求的实时云渲染技术应运而生。
云渲染与端渲染:性能与效率的较量
渲染主要分为实时云渲染和本地渲染,但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用实时云渲染,摒弃了原来使用本地电脑进行渲染显示。原因在于,要使高质量的内容实时流畅运行在终端设备上,端渲染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,对于终端设备的硬件门槛要求很高,但普通的端设备(如个人电脑、平板等)的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有限,难以支持渲染任务,无法满足轻量化终端的应用需求。且在实际应用中,1台本地机器渲染10小时完成的任务,云端10台同配置机器同时渲染,只需渲约1小时。相较之下,云渲染在终端硬件要求、资源利用效率、并行处理能力和多设备协同等方面均具备更大的优势。
云渲染四大关键技术
要实现"云端渲染,终端呈现"的目标,需攻克四大技术难关。
低延迟高宽带网络技术
保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。依托边缘计算在边缘节点进行数据处理的特征,有效降低实时云渲染的端到端的延迟。
GPU虚拟化技术
使多个虚拟机能够使用单个GPU的全部或部分处理能力,以便更快地运行视频、人工智能和其他图形或数学密集型应用。
音视频编解码技术
实现高效率压缩、传输和解码渲染的图像和音频信号,为实时云渲染高质量和交互性渲染画面的实现提供保障。常用的压缩算法包括H.264、H.265等视频编码算法以及JPEG、PNG等图像压缩算法。
数据传输技术
包括数据压缩、传输协议、网络架构、数据缓存与预加载、带宽控制、安全技术等方面。高效的传输协议如RTC、QUIC、SRT等,以其低延迟、高速率和高可靠性满足了实时数据传输的需求。
随着AI大模型与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,实时云渲染也将会与更多技术融合创新,深化行业应用场景,带来全新发展境况。



